辽篮海报制作团队揭秘:阵容达9人,负责人为忠实战迷
探秘辽宁本钢男篮海报制作团队:铁杆球迷领衔,创意无限 本赛季,辽宁本钢男篮的赛前海报成为了球迷们热议的话题。这些海报不仅仅是激励球队的工具,更是创意的爆发、文化的融合和价值的传递。本报记者采访了海报设计团队的负责人娄雪松,揭开这些精美海报背后的故事。 海报创新,不止于静态 作为CBA多元文化的一部分,海报设计在近两年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。本赛季,各家俱乐部纷纷尝试独特的海报风格,为比赛造势。辽宁本钢男篮也不例外,他们在海报设计上投入了大量心血,效果显著。 娄雪松带领的九人设计团队,将海报从静态升级为动态动画,让创意更加精准地呈现。常规赛第十七轮主场迎战吉林队时,他们推出的《切磋》海报更是将两队吉祥物“坐下来”切磋电子游戏,将二维画面搬入三维世界,引发轰动。 创意无限,源自团队智慧 截至目前,辽篮已为常规赛发布了22款海报,风格多元,创意十足。这些海报不仅精美,更充满了创意。娄雪松表示,这些精彩创意并非一人之功,而是整个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。 娄雪松,这位抚顺小伙从小就是辽篮的铁杆粉丝,如今已拥有自己的传媒与设计公司。他与辽篮结缘于上赛季季后赛的一次即兴之作,后来带领团队为辽篮制作官方海报,每一轮比赛前都需要九个人在群里提交创意,优中选优。 细节决定成败,版权与尺度需把握 随着CBA海报文化的繁荣,版权问题和创意尺度成为设计团队关注的重点。娄雪松表示,他们尽量避免版权纠纷,尽量原创素材,包括图形和字体大多手绘完成。同时,在创意表达上,他们注意把握尺度,既要有“攻击性”,又不能过分,尊重对手。 海报文化,为CBA增色添彩 一张好的海报,能为整个联赛增色。随着CBA海报文化的兴起,联赛文化输出变得更加多元化。娄雪松表示,通过海报,球迷们有机会了解不同球队的风格和文化,为CBA注入更多活力。 在辽篮本赛季的海报中,设计团队有意突出对手的文化特点,让辽宁球迷更多了解其他俱乐部。例如,在客场挑战四川队和主场迎战同曦队时,分别发布了《大鲸失色》和《猴子捞月》两款海报,以传统成语或寓言故事预示胜利,同时隐喻对方俱乐部的核心文化。 海报文化在联赛中发挥的作用还有很大潜力,未来或许能衍生更多周边文化产品,为联赛经济带来更多活力。这一切,都预示着CBA联赛将更加成熟。